当前站点

当前站点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综合资讯

综合资讯

评论:城市应该如何“定义”人才

发表日期:2020-08-06 15:55:10

    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,给其他城市提了一个醒,不要固守着对人才的陈旧定义,凡是有利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,对本地有贡献度,也有社会认可度,合规合法的,都可以认定为人才,加以引进。


    这几年,城市间“抢人大战”风起云涌,“送户口”已是常规操作了。但有些人凭借“带货”带出上海户口,还是颇为吸睛。据媒体报道,日前,上海市崇明区人社局发布崇明区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公示名单,李佳琦在列,申报单位为李佳琦担任大股东的公司。


    人口不再是累赘,而是资源,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,也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归属。未来城市的竞争,很大程度上是人口竞争。谁更吸引人口,谁就更有资源,更有活力,更有发展后劲和前景,人气不旺的城市注定会落没。所以,全国城市间“送户口”式的“抢人大战”不止是在为房地产消库存,而是一场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。


    在“抢人大战”中,抢人才更是重中之重,一将顶三军绝非虚言。我们常听的那个典故最具说服力:1950年,钱学森从美国准备回中国时,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通知司法部:“决不能放走钱学森,他知道得太多了,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,也不让他离开美国,因为无论在哪里,他都抵得上五个师。”事实证明,金贝尔不是故作危言耸听,而是说了句实话。


    目前,全国各城市都有定制招揽人才的政策,不过,这些政策大多是依据学历、职称等标准,这也没有什么错,能够拿高学历、高职称者,说明学习能力强,在某一领域有专长。但是,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,人才也如此。过去认定的有某种学问技能的人才,时过境迁可能就不是人才了。比如最早会开汽车的人可能是人才,现在很多人都会开汽车了,只会开汽车的人就算不上是人才了。


    可见,最早谙熟新事物、新行业的人,其实就是新兴的人才,只是,对人才的鉴别鉴定总是滞后的,一般要到这个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了才可能形成一整套评价体系,进行人才鉴定,区分出水平的高低。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,等到那个时候再看清楚,再来引进这样的人才,已经慢人几拍了。只有持开放心态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的地方,才会发现其人,认定其才,并收入自己囊中,引为己用。


    这就需要对这些新兴行业的人才有一个灵活的鉴定和引进机制。如果按原来的学历、职称的框框去评价,很可能覆盖不到刚出来的新兴行业,就会漏掉新兴人才。上海的做法就是搞了一个特殊人才的概念,并为有特殊技能的人才提供绿色通道,让新兴的、特殊的人才能够被发现并引进来。李佳琦正是走的特殊人才通道落户上海的。


    当然,并非所有新事物、新行业冒出来的从业者都是人才或特殊人才,最重要的评判有两条,一看有没有经济效益,二看有没有社会效益。


    人才是能够为服务经济社会或者直接为经济社会做出贡献的,具体而言,就是能为本地创造多少价值,如果是做企业的,能为本地纳多少税,创造多少就业机会。如果能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可观的价值,能创造就业机会,能为本地交纳不菲的税收(无论直接还是间接),那就要投桃报李,引为人才,该落户就落户,该优惠就优惠,该奖励就奖励,在住房、养老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上给予一系列支持政策,一点不含糊,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做贡献。


    像李佳琦这样的新兴行业人才,背后是汹涌的移动互联网、数字经济。现在全国各城市都在搞新基建,李佳琦这样的人才,正是新基建所需要的新型人才,而且他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才,又特别能纳税,能创造就业机会,各地都抢着要。上海有灵活的政策,且先下手为强,这再次证明了上海的开放性和前瞻性。


    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,给其他城市提了一个醒,抢人(才)大战,不要固守着对人才的陈旧定义,凡是有利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,对本地有贡献度,也有社会认可度,合规合法的,英雄不问出身,管他是第三十七行还是第四十八行,都可以认定为人才,加以引进。至于叫特殊人才、高层人才还是急需人才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检验了城市的开放性、前瞻性和包容性,永远立于不败之地。(作者系知名评论家、专栏作家、诗人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小康》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) 本文刊登于《小康》2020年8月上旬刊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我要加入海外精英人才库

收录申请
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个人中心

收录申请